首頁 > 旅游 > 度假休閑 > 正文標題
和江西婺源、華東蘇杭、京滬周邊、西藏林芝等賞花勝地在清明節賺了個杯滿缽溢相比,青島人就對自己的“賞花旅游”嘆息不止。青島的花花草草種類之多在北方城市名列前茅。中山公園內的櫻花大道始建于一戰時期,歷史上青島還有“櫻花之城”美譽,與武漢的珞珈山并列為兩大賞櫻勝地。但是青島的“賞花旅游”卻僅僅是少部分本地人的“獨角戲”,甚是可惜。其實有類似現象的不僅是青島市。
江西婺源的“賞花旅游”之所以“絢爛”,“政府重視”是繞不過的因素,當地每年發動百村萬戶在房前屋后種植桃、李、梨等帶花果木,已經形成了賞花的規模效應。公開資料顯示,2013年至2015年,武漢將每年投1億元專項資金,發展賞花游產業,把賞花游發展成為全市旅游業的重要支柱,形成月月有花、季季有游的賞花游格局。可見政府善于重視和投資才是“賞花旅游”紅紅火火起來的根本性前提。
并不是有花就可以稱得上是賞花游,就能夠吸引游客,就能夠讓游客留下來,賞花更重要的是要有其他吸引力。到婺源不光能看花,還有許多民間的東西,比如徽派古祠堂、官邸、民居、廊橋、亭閣等。當地儺舞、徽劇等民間文藝非常受歡迎。“做賞花游只有花兒這個賣點并不夠。婺源的油菜花也與廬山、景德鎮結合推出長線游,這樣就能夠吸引游客進行深度旅游,慢下來,留下來。
河南洛陽的牡丹很有名,但是,到洛陽如何僅僅是賞牡丹,未免太單一。日前,借紀錄片《牡丹》首映,《大河報》在北京街頭開展“50人小調查”,八成調查對象表示期待到洛陽賞牡丹。洛陽牡丹具有很高的知名度,但是不少游客會有“專程去看牡丹吸引力不夠”的想法。每年牡丹文化節期間,洛陽牡丹滿城,游客如織,但好花也需綠葉配,如何借助牡丹文化節,讓洛陽市的文化“活”起來,是洛陽牡丹節必須面對的問題。洛陽市的文史資源太豐厚了,其他地方沒得比,但還停留在“賞花旅游”觀光為主導的模式上,游客缺乏更多深度文化體驗。只有大力發展體驗式文史旅游,吸引游客留下來。
洛陽牡丹文化節很有名,其中不僅蘊含欣賞牡丹的內涵,更可以體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,但是,截至目前,洛陽牡丹文化節旅游也僅僅是游客匆匆一看,如果能夠借助科技手段,營造出數千年前的真實人文場景環境,將洛陽牡丹花會的歷史背景立體展現,讓游客身臨其境,慢慢品味,仔細考量,就會獲得更直觀、更生動和更形象的深切感受,從而獲得更深的旅游文化體驗和收獲。
“賞花旅游”需要的整體性的定位,婺源對自己的“賞花旅游”進行了完整的品牌定位,以油菜花為由頭,不僅將油菜花從傳統的農作物種植上升到觀光農業來培育,打造名聲在外的“花海婺源”,還將油菜花與當地徽派建筑徽派文化緊密結合,形成婺源獨有的多重旅游審美價值的自然景觀,打造出深入人心的旅游品牌,叫響全國。
花只具有芬芳和姹紫嫣紅的吸引力,文化才是旅游的靈魂,“賞花旅游”更應該充分挖掘當地特色文化、歷史名人及自然景觀,將賞花與其特色緊密結合,從而包裝出更多豐富的旅游產品,比如婺源的油菜花和武漢大學的櫻花。這兩個地方之所以名氣大,都是在深厚的文化內涵基礎上打造花海,花只是一種媒介,游客更多的是被其深厚的文化內涵所吸引。
婺源油菜花及古樸的徽派建筑也被眾多美術愛好者和藝術家所青睞,成為全國大中專院校的寫生基地,當地“寫生經濟”風生水起;而武漢市旅游局日前宣布,將在今年賞花旅游期間重點推出“武漢新花城·相約武漢”活動,其中以“李娜”冠名的兩項活動備受關注。根據武漢賞花游活動內容,武漢將分別舉辦東湖磨山櫻園“李娜”櫻花之約、“李娜”白云黃鶴之約等活動。這些活動以“李娜”冠名,主要是想借李娜在全球的名氣吸引游客。“主辦方將在活動現場放置‘李娜’蠟像,游客可以與‘李娜’合影。這就是“賞花旅游”的營銷之策。其實借用李娜的名聲來積極進行“賞花旅游”的營銷,只是武漢市持續營銷武漢賞花游的一個掠影。從2012年武漢首次推出“賞花經濟”發展規劃,今年已邁入第三年,武漢賞花游從最初的賞櫻,拓展到賞梅、賞杜鵑、賞牡丹、賞荷……并造就了武漢大學、東湖磨山、木蘭云霧山、清涼寨、漢口江灘等新花城十景。經過持續不斷的打造,武漢新花城之旅已逐漸為武漢旅游的知名品牌,武漢賞花從一花游到百花游,一城游到全城游,現在逐步向境外市場來做推廣。
“賞花旅游”如火如荼,但是,對于“賞花旅游”也必須保持清醒頭腦,不斷推陳出新才是最大的看點和吸引力,再美的油菜花也有看膩的時候,“賞花旅游”怎么擺脫“曇花一現”更需要思考。說起“賞花旅游”,有一個有意思的小案例,今年三月份,因報紙、電視、網絡以及新媒體的火熱傳播,珠海耕管村60畝的油菜花田,兩天內吸引了10萬人次游客光臨,人流量拉動40萬元純旅游收入,其實,60畝的油菜花田種子,加上澆水成本、人工成本算起來總共投入3萬元左右。受此啟發,珠海斗門區計劃明年將耕管村的油菜花種植面積增加至200畝,打造珠海自己的油菜花田。但是,物以稀為貴,旅游也一樣,今年60畝的油菜花能夠產生“油菜花效應”,明年200畝的油菜花田就不一定能夠再次掀起“油菜花效應”,畢竟看過了油菜花,來年還想看的欲望就沒有那么強烈了,今年是天時地利人和共同發力,才造成了“油菜花效應”,畢竟,大老遠去僅僅只看油菜花未免太單一和單調,沒有實現旅游的性價比效應,要吸引游客,讓游客能夠“留得住”,還需要多動腦子,多想法子,多出點子,只有拓寬油菜花旅游思維,才能夠產生可持續的吸引力。
其實,“賞花旅游”的火爆效應,不僅旅游管理部門沒有想到,村民們更沒有想到,只有游人想到了,背后蘊含的旅游心理學和旅游經濟學現象值得反思,更耐人尋味。人們之所以一下子蜂擁去“賞花旅游”,首先是城市的空氣不是那么清新,人們急切的需要踏青,在郊外呼吸新鮮空氣,在大片大片的油菜田里看蝴蝶飛舞,呼吸帶著芬芳的油菜花味兒;其次是城市里可供人們踏青的自然景色和心儀之地太少,客觀上逼迫人們遠行去郊外欣賞油菜花,順便進行包括購物和吃飯的農家樂旅游。
“賞花旅游”說白了還是農家樂旅游,那么就不僅需要讓游客看到更多姹紫嫣紅的花卉,給游客提供更方便和更舒適的旅游環境,最主要的是,還要給農家樂注入文化味。“油菜花效應”背后的農家樂的農產品、山野味和特色農家飯對于城市人來說,固然很新鮮,也很有吸引力,但是再好的農產品和農家飯如果吃的次數多了,沒有什么新奇的變化,也會讓人厭煩,這就需要動腦子,在“油菜花效應”“背后”做文章,如果能夠拓展農家產的雞蛋、豆腐、番薯、包菜、芋頭等背后的文化,就體現了農產品的延伸價值。一位農家樂的老板不但給游客提供豆腐吃,還靈機一動,深入挖掘豆腐的延伸文化,建起了山豆腐文化博物館,游人可以在古香古色的四合院里體驗磨豆腐,觀看豆腐的歷史、制作工序等相關知識展覽;還舉辦了豆腐文化節,向游客展示菜汁豆腐、黑豆豆腐等,邀請游客到豆腐制作間里參觀、體驗豆腐制作過程,讓農家飯的文化味兒越來越濃。
拓展農家樂的民俗文化內涵。不能讓游客一吃就走,要想辦法減緩游客返城的腳步,或者吸引游客自愿留下來。一山有四季,十里不同天,十里言不同,十里俗相異,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民風民俗、民間文化,還有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,這些根植于山村、散落在山野民間的文化遺產,都是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的農家樂文化元素,不怕偏僻、荒涼和破爛,就怕視而不見其歷史民俗價值,對這些民俗資源進行深入挖掘和整理,使之轉變成農家樂的文化優勢,吸引力優勢,經營優勢、經濟優勢,提升農家樂的文化附加值和競爭力,讓游客感覺生活在景區里,沉浸在文化中,體驗在民俗里,快樂在休閑中,樂此不疲,流連忘返。
“賞花旅游”這樣的鄉村旅游項目,最需要體現的就是產異化經營,避免同質化,不然最終會失去游客。跟標準化酒店相比,農家樂的獨特就在于“山野味”十足,庭院和生態意味濃厚,自然情境突出,山水之態凸顯,應該盡可能體現“空山不見人,但聞人語響”的恬淡安詳之美,沒有了自然簡樸的“農家”特色,失去“農”字就沒人去了,衛生環境應該提升,但農家味道不能消失,將“油菜花效應”和農家特色發揚光大才是有前途的發展愿景。
成都三圣鄉、浙江安吉、安徽黃山、天津薊縣盤山等地鄉村旅游已形成成熟的吸引力模式。從增加游客農事體驗著手,設計參與性強的項目,比如簡單的農事、農活。保證游客吃農家飯、住農家院、體驗當地特色的傳統生活習俗、采摘果品菜蔬等,農家樂要以“農”為根,以“家”為形,以“樂”為魂,以“文”為道,文而化“農”,寓吃于文,寓玩于文,寓教于文,寓樂于文,深入挖掘當地民俗文化內涵和突出山野特色,設計游客參與性強的文化吸引項目,是發展農家樂的精髓和靈魂。真正讓游客充實肚子的同時,也充實腦子和樂子。
“賞花旅游”,是典型的“四兩撥千斤”,是農家樂旅游和短期旅游的成功案例,即使是短途旅游和短期旅游,也應該在如何讓游客留下來上多動腦子,畢竟農民們和鄉村旅游更需要游客能夠天天來,而不是一年只來一次,更應該洞悉旅游心理學,謹防一哄而起的“農產品滯銷效應”,如果到處都是刻意種植的油菜花田,那么“油菜花效應”就會真的曇花一現。
0
你可能不是行業專家,但你一定有獨特的觀點和視角,趕緊和業內人士分享吧!
我要投稿
投稿須知
作為行業領先的旅游商業和科技媒體,《文旅界》致力于以獨立的新聞態度,挖掘和報道旅游行業的重要事件,以及影響旅游業發展的新趨勢、新模式和新科技,為旅游業者提供專業、及時、深度的旅游信息服務。
無論您是:投放在線廣告、企業招聘、尋求報道、還是投稿爆料、加入評論員,歡迎通過以下方式聯系我們:
0592-6532122
wangjing@cncn.net
欣欣旅行社同業社群招募中,勾搭小編微信號:cncn4021入社群
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
分享到
Copyright © 2025 智旅數文 cncn.net 閩ICP備11015723號-3
0
0
0
0
0
0
0
0
0
0